根據我國鋼的分類標準,鋼的定義為:“以鐵(Fe)為主要元素,含碳(C)量一般在2%以下,并含有其他元素的材料”。按該標準,對鋼以主要性能及使用特性分類,將不(bu)銹鋼、耐蝕鋼、抗氧化鋼和耐熱鋼歸屬為一類,統稱“不銹、耐蝕和耐熱鋼”,但是,嚴格來說,它們是有區別的。不銹鋼應指在空氣中或接近中性的介質中不產生銹蝕的鋼;耐蝕鋼應指在一些含有化學腐蝕介質,如酸、堿、鹽及其溶液、海水和一些腐蝕性氣體中能夠不產生或少產生腐蝕的鋼;耐熱鋼應指在較高溫度環境中能夠抗氧化、抗蠕變的鋼。當然,一般的耐蝕鋼和耐熱鋼都具有不銹的特性。習慣上,又常把不銹鋼和耐蝕鋼簡稱為不銹鋼。
在本書(shu)中(zhong)(zhong),為便于(yu)說明問題和(he)考慮習慣,將不銹鋼界定為:含適當的碳(tan),含鉻(Cr)12%以上(shang),或(huo)還(huan)含有其他合金元素、能(neng)在含有腐(fu)蝕(shi)介質的液體(ti)或(huo)氣(qi)體(ti)中(zhong)(zhong)具有抵抗(kang)腐(fu)能(neng)力的鐵基合金。現在,不銹鋼作為重要材料被人們重視,但是,至今不銹鋼才有不足百年的歷史。較早的是英國Brearley于1931年的報道,含碳量為0.4%的鋼當含9%~16%的鉻時,具有良好的抗腐蝕性能。這可能就是最早的不銹鋼。相繼,德國Strauss 和 Maurer等人通過研究指出:含足夠量鉻和鎳(Ni)的鋼有抗氧化和耐酸的作用。1917-1918年,法國根據Chevenard的研究成果,生產了含鉻10%~15%,含鎳20%~40%的專用鋼。在此期間,美國也對含鉻鋼的耐腐蝕性進行了研究并推廣使用含鉻不銹鋼。這些都是我們目前所熟知的鐵素體不銹鋼、馬(ma)氏體不銹鋼和奧氏體(ti)不銹鋼的前期成就。
在不(bu)銹(xiu)鋼的使(shi)用中,人們逐漸(jian)感覺到了不(bu)足。奧氏(shi)體不(bu)銹(xiu)鋼耐腐蝕性(xing)(xing)好,但強(qiang)度(du)(du)較(jiao)低,不(bu)能通(tong)過(guo)熱處理(li)調整強(qiang)度(du)(du),所以,不(bu)適合有較(jiao)高(gao)(gao)強(qiang)度(du)(du)要求(qiu)的零件的使(shi)用。而(er)馬氏(shi)體不(bu)銹(xiu)鋼雖可通(tong)過(guo)熱處理(li)方法(fa)調整性(xing)(xing)能,保(bao)證具有較(jiao)高(gao)(gao)的機(ji)械(xie)強(qiang)度(du)(du),但其耐腐蝕性(xing)(xing)稍(shao)差,因而(er)在應用上(shang)受到限制。因此,逐漸(jian)開發(fa)了既具有較(jiao)好耐腐蝕性(xing)(xing),又可通(tong)過(guo)熱處理(li)方法(fa)調整機(ji)械(xie)性(xing)(xing)能的沉淀硬化(hua)不(bu)銹(xiu)鋼。
隨著不銹鋼應用范圍的擴大,以及在某些介質中的構件由于不均勻的局部腐蝕而發生應力腐蝕破裂事故的增多,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并研制開發了新型不銹鋼鋼種,即具有鐵素體和奧氏體兩種相組成的雙相不(bu)銹鋼。經(jing)過(guo)近百年(nian)的發展,已使不銹(xiu)鋼(gang)具有(you)鐵(tie)素體(ti)系(xi)(xi)、馬氏(shi)體(ti)系(xi)(xi)、奧氏(shi)體(ti)系(xi)(xi)、沉(chen)淀硬化系(xi)(xi)和鐵(tie)素體(ti)-奧氏(shi)體(ti)系(xi)(xi)(雙相(xiang)不銹(xiu)鋼(gang)系(xi)(xi))等五大系(xi)(xi)列、眾多品(pin)種的鋼(gang)鐵(tie)材料,并(bing)在鋼(gang)鐵(tie)世界里(li)占有(you)重要(yao)的地位(wei)。